根据近日下发的关于公布2015年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测评结果的通知(教社科司函【2016】100号),测评为优秀的全国重点研究基地共计30个,其中我校有4个,达到基地总数的一半,分别为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新闻学院)、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哲学学院)、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院)、美国研究中心(国际问题研究院)。
三场报告既有对历史的追忆和反思,也有对时政的学习和解读。读书班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特色教学,无论是三湾改编情景教学,还是学编红军草鞋体验教学,抑或是小井烈士墓现场教学,都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革命烈士艰苦补素、死而后已的革命情怀,感受到伟大信仰带来的坚韧而深厚的力量,感受到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以及作为新时代祖国建设者的艰巨使命。
本次读书班首次尝试在革命基地开展的理论学习活动,实地情景化教学让同学们更深刻地领悟井冈山革命精神,同时特邀专业教师作为理论学习指导教师参与全过程学习指导,做实做好理论学习、经典阅读工作,将读书班模式作为促进研究生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的一种新的探索。此外,通过前期准备、小组研讨,以及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朱晓慧的指导下在井冈山开展了三次读书分享会,充分研习、讨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近年来狄拉克半金属受到广泛的关注。同时发现ZrTe5在较小的磁场时,即可观察到塞曼自旋劈裂现象,并且满足材料的量子极限条件,使得多体相互作用的效应随着磁场增大逐渐凸显。修发贤教授为通讯作者。
图d,量子极限条件下的输运行为-其物理机制为高场下自旋密度波态的形成。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项目由复旦大学、光明日报社、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主办,光明日报教育部、光明日报上海记者站、市教卫党委宣传处、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承办。
市教卫党委宣传处处长曹荣瑞、光明日报教育部主任田延辉、校党委副书记刘承功出席启动仪式,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高校党委宣传部负责人参加了活动。大学老建筑不仅是一个静态的场所,更是一种动态的场景,承载着深厚情感和文化记忆,大学老建筑的故事项目抓住了大学文化的特点和文化育人的特质,是开展爱校荣校教育的生动教材。该项目是上海市文教结合校园文化重点支持项目。六所高校宣传部负责人分别就各自学校挖掘老建筑背后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涵的特色举措和工作成效作了交流。
他强调要通过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挖掘老建筑背后的故事,并运用新媒体等手段大力宣传、广泛发动师生员工和各界校友参与,进一步凸现项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让项目内容更加丰满、思想更有厚度、历史更有温度。金晓峰结合自己37年来学习、生活在复旦校园的亲身经历,深情回忆了发生在相辉堂里的多个难忘瞬间,深切缅怀了苏步青、谢希德等复旦大师们的师德风范和人格魅力,特别提出大学老建筑见证了校史,蕴含着深厚的育人资源,是大学文化育人的源头活水,要让更多的校友和师生参与到大学老建筑故事的收集、整理和挖掘,带着历史感传承好大学精神、保护好大学文脉。
主办方领导还共同为光明日报校园传媒LED客户端大学老建筑的故事栏目揭幕,承办方相关负责人参加了项目启动仪式。活动由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副社长王力力主持。启动仪式上,复旦大学校友、光明日报上海记者站站长曹继军介绍了项目缘起和实施方案,《复旦上医老校舍寻踪》执行主编、校档案馆老师陈启明,物理系教授金晓峰先后发言。田延辉、曹荣瑞在讲话中表示,将大力支持、积极推进项目实施,希望以此为契机,深入开展基于档案、基于故事的宣传教育活动,更好体现大学的人文情怀,打造文化育人的人文地标。
刘承功在讲话中指出,建筑不仅是凝固的艺术,更是凝固的历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陈启明提出,大学老建筑承载着大学文化,应多角度、多线索挖掘老建筑背后的故事,立体化、全方位地展示大学精神和学术成果等。新闻中心讯 10月9日下午,大学老建筑的故事项目启动仪式在复旦大学举行每次设奖41项,是目前国内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最高规格奖项,在一级学科评估中列为国家级成果。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首次获得该奖项。
在临床医学(科学学位)和药学优秀博士论文中,来自复旦大学的论文占比达50%。研究生教育成果奖每两年评选一次,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设立,奖励在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工作中开拓创新、做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成效的集体和个人。
五个确保即:一个确保研究生科研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科环境,主要依托国家重点学科以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开展多学科研究生教育实践。日前,课题已通过答辩,获得立项。一组确保研究生国际化视野的多学科学位课程,成为研究生拓展全球化能力的跨学科知识来源。按照健康中国和创建双一流的总体要求,复旦大学新增临床医学(儿科学方向)和护理学(助产士方向)本科招生专业和计划。2016年6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公布了2015年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名单。2016年7月,在中国工程院公布的15项重大咨询研究项目中,复旦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承担的项目《医学院校教育规模布局及人才培养发展战略研究》,作为重大项目《我国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战略研究》的子课题,获得专题项目立项资助。
复旦大学钱序、汪玲、陈文等教授共同完成的项目《全球化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以妇幼健康学科为例》获得二等奖。《全球化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以妇幼健康学科为例》项目,在多项国内外研究资金的连续资助下,十余年来,通过建立五个确保的培养质量保障机制,探索了服务健康中国需求的研究生培养途径,创新了面向全球健康的研究生实践模式。
据复旦大学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介绍,在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复旦大学医学教育在本(专)科生招录、研究生培养、整合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及医学教育研究等方面呈现良好态势。近日,2016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评选结果公布。
在参评的上海市5所医学院校中,复旦大学包揽了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6年9月,复旦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承担的项目《健康中国建设对医学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从全国申报的1578个项目中选拔的唯一项目,被推荐上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重大公关课题。
一支确保研究生走向世界的国内外著名导师团队,协同指导研究生掌握国际话语权。2016年7月招生数据显示,复旦大学医科实际录取本(专)科生889人。一套确保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的培养方案,重点基于妇幼健康相关学科研究与岗位胜任力要素。一所确保研究生开展国际化实训的研究机构,汇集多学科智慧和国际化人才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研究
有的读了生物系研究生、医学院研究生。在学业上,大家尤其珍惜在复旦求学的机会,虽然都是使用老师现编的油印教材,但严谨的课程设置,跨系学习的经历,使得大家在大学四年间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成为具有物理学基因的工程师。
毕业时,时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的林克专门为大家题词: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有的从海外留学归来后也走上了创业的道路,如汇付天下的周晔、eBEST的蔡民、凯利泰的秦杰等。
他表示,在复旦的经历对他一生都有深刻的影响。无线电一班的周晔表示,在校期间积累的多元化学科体系知识让他在创业路上受益匪浅。
校友中有的毕业后就走上创业之路,是中国大学生的创一代,阎晓阳毕业30年,创业29年。包信和表示,复旦大学近年来的发展与校友们取得的卓越成就和出色的社会声誉分不开。据介绍,电子工程算是当时复旦少有的工科之一,应用性较强。学校今后的发展同样也需要校友们的关注和支持。
随后,校友代表们纷纷发言。这一题词记录在大家的毕业手册上,也成为大家时刻提醒和鼓励自己的警句。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所长叶甜春回忆了三十年前初到复旦的情形:60个小时的火车,上海自来水特有的味道,复旦的红砖墙房子,自由无羁绊的复旦精神和复旦微电子足球队。当年的82电子工程分属于无线电电子学和半导体专业,行业发展迅速,校友们虽然在学校时单片机学的是Z80,用的是TP801,都是古董级的技术,但依然不影响他们后来成为开发奔腾II CPU的工程师,成为ARM的中国区总裁,成长为国家微电子和半导体科研和产业的中坚力量、领军人物。
现场校友们回忆,20世纪80年代百废待兴,新兴学科不断细分。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包信和,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微电子学院相关负责人、任课老师等在会上发言并与校友们亲切交流。